分享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文明创建 > 文明创建
红色圣地绿色革命 生态反哺县强民富
恢复窄屏
发表时间:2018-06-15 来源:建安区文明网

  身处初夏的建安,街道绿树成荫、沟壑清水环绕,处处带着几丝“塞上江南”的秀气之美,走过杨青流域、金佛坪流域及合沟流域封育区,山岭草木层叠,让人很难与20年前的“水土流失、生态恶劣”联想到一块儿。

南沟村水库

  建安位于革命圣地延安西北部,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,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。全县辖8镇1个街道办,总土地面积3791.5平方公里,总人口14.3万人,地貌由“八川两涧两大山区”构成,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,这片红色土地确有20年绿色革命的先行探索。

  1998年,在没有国家补助政策的前提下,建安区以巨大决心在全国开启了“封山禁牧”的先河,次年一次性退耕155.5万亩,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在建安大地迅速掀起。

  截至目前,建安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约220万亩,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9.1亿元,22876户105426人享受政策,户均领取补助资金83494元,人均领取补助资金18117元。是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县中封得最早、退得最快、面积最大、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,成为全国退耕还林一面旗帜。

  20年过去了,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下,红色建安筑就了“绿色”丰碑,旧貌换新颜,山山林林披上绿装,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华丽转身。

  行八字措施 造绿色家园

  建安在20年的退耕还林建设中,坚持在“封、改、退、还、建、调、转、促”八字上下功夫,达到了恢复植被、改善生态的目的。封,实行封山禁牧。改,改散牧为舍饲。退,将低产坡耕地全部予以退耕。还,在退耕地和荒山荒坡还林还草。建,加强农田水利、农村能源、移民搬迁、后续产业等建设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。调,调整林分结构。从2008年起,每年调整林分结构近20万亩,小叶杨合同育苗1000万株,县财政年均列支2000万元以上对全县所有的退耕还林地块进行了林分结构调整。转,转变发展战略,转变农业增收方式,确立了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苹果、山杏山桃为主的林果业,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,巩固退耕还林成果。促,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按照“工业反哺农业、城镇支持农村”的思路,树立了“打造绿色建安、构建温馨家园”的发展理念。

  兴林中富民 富民中兴林

  陕北信天游中“山是和尚头,干沟泥水流,三年两头旱,十种九难收,春种一面坡,秋收一袋粮”是退耕还林前建安百姓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南沟村村民闫志雄说起1998年:“山上都是黄土,种什么都不长,原来种糜子、谷子一亩地就产个100多斤粮,基本上刚够吃饭。种玉米一亩地也就200多元收入,全年所有收入就1000多元。”如今,作为最早一批劳务造林的实施者,闫志雄成立了林海造林公司,家里的10来亩口粮田,全种上了油松苗,还流转了别人10亩地作为育苗基地。这些年,他带着村上的百姓到县上、到延安植树造林。最多的时候带出去百十号人,靠着植树造林、园林绿化,从2004年至今,他和乡亲们造林10几万亩,赚回的票子有四五百万元。目前他们南沟旅游度假休闲村项目也正如火如荼的建设着,开放以后不仅实现了群众就业,更是提高了农民收入。

  在实现国家要“绿”,群众要“利”的平衡下,建安坚持在“兴林中富民、富民中兴林”的思路。鼓励一部分有头脑、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办家庭林场,截至目前创办8个家庭林场,参与农户900多户,共完成造林7.5万亩。积极确定了“精准扶贫+生态脱贫+20条措施”的林业扶贫工作思路。全县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贫困户2307户,全年可获补贴141万元。参与造林补贴贫困户400多户,造林面积4000多亩。从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328名,人均年增加收入1200元。全县46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享受生态效益补偿,户均830元。同时对1997户重点巩固户、兜底户,在原有生态补偿的基础上,将集体公益林承包给贫困户进行管理管护,户均补偿1989元。

  5月初,走进建安周湾镇,满园青翠,万木吐绿,山梁上矗立的风电机组在不停地转动,山腰梯田上栽植的苹果树苗随风摇曳,养殖场、苹果园、大棚地进进出出的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。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,村民王振和说道:“他家有2.8亩涧地,政府通过流转土地给他家修起了两座温室日光大棚,还派技术员前来指导,去年他家的大棚油桃就收入了3万元。”在退耕还林基础上,建安发展生态经济,培育后续产业。截至目前,新建山地苹果幼园10万亩,良种仁用杏园0.25万亩,改造山桃山杏低产园2万亩,完成生物质能源林长柄扁桃试验栽植1.5万亩。并充分利用洛河川、二道川、宁塞川等自然资源优势,按照“川台地、靠河畔、沿公路、连片区”的布局原则,打造苗木综合集散地。目前,育苗面积1万亩,预计年产值可达4000多万元。同时,把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、改善生态环境一项重要举措。还积极引导和扶持培育养殖及棚栽业,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。

  树发展旗帜 享生态之益

  20年退耕还林,建安收获了绿水青山,收获了绿色的发展思维,更收获了砥砺奋进的信心。

  山川大地变绿。南沟村是建安区最早实施退耕还林的村庄之一。初夏的南沟村,山上的山桃、山杏、杨树、柏树错落有致,深绿与浅绿交相辉映,与沟道里400多亩湖面一起,形成有山有水、景色秀美的陕北“江南”。南沟村正是建安20年退耕还林的缩影。如今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.2%提高到目前的72.9%,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.53万吨下降到0.5万吨以下,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年均19次降为5次。在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上,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建安的地貌轮廓。

  农民群众变富。曾因生态受累,今因生态受益。从退耕还林中尝到甜头,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走出农村,发展二、三产业。全县干部群众形成了自觉治理生态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。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,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:34:6调整为目前的5:74:21。2017年,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87元达到1.2万余元。

  县域经济实力变强。“只有通过一定的机制,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、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,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。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,我们有好生态,有好故事,有红色的文化历史资源,发展旅游正当时。去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40万人次,旅游收入2.3亿元。”建安区委常委、县委宣传部部长柳志清介绍说。在退耕还林的带动下,建安区域经济快速发展。201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5.4亿元,财政总收入29.2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.27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57元,县域综合实力连续11届蝉联“陕西十强县”,3届跻身“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”。(记者惠秀燕)

主管单位:中共建安区委宣传部

主办单位:建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

办公地址:建安区政府大楼 联系方式:0911-8390197     技术支持: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

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(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,获得好的体验)

京ICP备10031449号